2011/12/28

「變動時代的思考技術」摘要2 中西輝政

第二章 深化思考的技術


思考方式14 民意也會出錯  
隨著自己與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意見起舞,將會誤導判斷。
所謂的民意,究竟是否正確?民意雖然是民眾之意,但終究是人類想法的匯聚,也會受到大眾媒體刻意的操縱。換句話說,就算是民意,往往也有錯誤。

民意出錯時,該怎麼辦?如何改正錯誤的眾愚?這些都是民主主義誕生以來的根本問題。一直相信民意絕對不會有錯,這種信念等於是變相的絕對主義。


思考方式15 認識自己思考的根源
在過去喜好的事物中,存在著自己思考方式的原點。


思考方式16 一切資訊皆能回歸於歷史
眼裡若是只能看見一個時代,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妥當。歷史一直再重複上演,因此向過去學習、向歷史學習,有助於我們判斷事物的真偽。


思考方式17 試著走出問題的框架 
無論思考任何問題,如果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量,必無法獲得新觀點。從問題的框架跨出一步,客觀地看待問題,融合各種觀點的思考方式自然就能產生。

大家不妨試著懷疑在自己國家通常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,在別的國家又是持著什麼看法?

人如果知道別人如何看自己,收穫就會加倍。無論是處理任何事情,這種想法是自我成長相當需要具備的態度。


思考方式18 立志成為正向異端  
在事物的思考方法上,建立一套正向異端的哲學相當重要。勇於採行異端的想法,思考才能產生深度。反過來說,隨時都要反覆檢證自己的想法,不要陷入貼近主流才是正確的錯覺之中。


思考方式19 挑選感覺有趣的選項
我明確地認為:迷惘時,就選擇自己感覺有趣的選項。
這個想法的重點在於「感覺」,而不是「有趣」,也就是要依著自己的感性,而不是根據道理或條件,選出應該會是「有趣」的選項。

迷惑而不知該如何選擇時,就回想一下自己做出決定時的觀點,哪邊能讓自己內心感到雀躍,就是我的選擇;也就是選擇讓自己內心激昂、「感覺」有趣的一方。


思考方式20 擁有愛好悖論之心
勇於面對乍看沒有秩序、無法理解的世界,才能夠培養出思考的能力。面對的過程中,若能帶著對悖論(paradox)的愛好,必定會探求到深奧的真理。

我個人認為,所謂國際政治的真髓,就是「盡早發現、暫緩行動、堅決主張、果斷讓步」。這個道理不僅限於外交,世間一切都是由這種悖論架構而成的。


思考方式21 將迷惘當成對未來的投資
要隨時掌握相互對立的兩種觀點,不斷用來對自己提問。過程之中,煩惱、困惑、錯誤嘗試,正是深入、拓寬思考的訓練。

就人類的本性而言,如果遇到事物相互對立的情形,會想將兩者統一。只要乾脆地割捨一方就能達成一致,但是單用割捨的手段,達成的僅是表面的統一。抱持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,在不斷失敗、不斷嘗試的過程中,思索如何達成統一,如此才會逐漸形成獨特的思考與知性,讓人想進一步探索更深入、更寬闊的觀念,能夠連結起相互對立的兩者。

因此,感到迷惘時,應該稍做堅持,不要輕易妥協。自己對於另一個選擇中的聲音,究竟重視的程度為何?自己意識到的部分到底有多深?針對「另一個自我的聲音」,隨時有意識地去精粹琢磨。如此一來,無論遭遇任何情況,「另一個自我的聲音」就會逐漸成為無法輕易割捨的重要資產。


思考方式22 具備執著與果斷的兩種特性
進行交涉時,必須要堅定執著到底,卻也要隨時具備最後妥協的覺悟,而一到關鍵時刻,就得乾脆果斷地讓步。

堅定執著,或是乾脆果斷,如果能夠兼容這兩種矛盾的態度,猶如先前所述,不但能夠忍受矛盾與悖論,也可以樂在其中。對於相互衝突的兩種要素,重點是要開創出讓自己樂在其中的境界。要達到這種境界,就必須同時具備執著與果斷這兩種特性。

「變動時代的思考技術」摘要1 中西輝政

第一章 啟動思考的技術



思考方式1 找到自我的定義  
觀照自我的鏡子若是扭曲,看待事物的觀點也會隨之變形,而自己卻不會有感覺。一切對於事物的觀點、思考方式,都要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識之上。

自己是何種類型的人、重視什麼事情、絕不退讓的底線何在。藉由清楚地向外呈現出答案,就能確立「自我的座標」。

所謂映照自我的鏡子,就是歷史觀,而扭曲的歷史觀就只能照出歪斜的自我形象而已。



思考方式2 徹底了解敵人  
認識敵人也正是在認識自己。若要發揮自己的優點,更應該刻意鎖定與自己為敵的對象,藉此重新審視自我。

自我形象的輪廓即使模糊不清,一旦有了明顯對比的敵人做為基準襯托,頓時就能讓自我的形象具體浮現。

清楚意識到敵人時,自己的弱點、缺失、長處,以及優點,也會逐漸變得明確。



思考方式3 忍耐進退兩難的狀態  
對於得不到答案的情況,人們往往無法忍耐,因而貿然做出錯誤的判斷。如果想要下達正確的判斷,對於暫時沒有答案、進退兩難的狀態,必須養成忍耐的習慣。



思考方式4 務必透過語言呈現  
尋找想要表達的詞彙,就是在思考。對腦中莫名閃現的想法,如果只是毫無條理地呈現,思考內容和思考模式就無法明確。

所謂語言的貧乏,不單單只是文法能力和詞彙量的問題。簡而言之,語言的貧乏指的是「缺乏自己的話語」。所謂缺乏自己的話語,往往與欠缺自己的思考有關。一旦語言貧乏,自己的思考也會逐漸變得貧乏。

唯有自己會去思考,而其他人卻毫不在乎的事物;或是多數人雖有所感覺,卻難以言明、不曾想過要化為言語的事物,我認為去深入探究這些事物相當重要。唯有將思考轉換成語言,自我的原創性才得以發揮。



思考方式5 建立屬於自己的假設



思考方式6 先試著提出結論  
預先提出個人的答案,即使內容不完整,之後就能據以檢驗自己的想法。透過驗證提出的答案正確與否,可以鍛鍊思考能力。



思考方式7 回想最初的直覺  
所謂直覺,就是沒有經過思考過程即產生的感覺,往往也是事情的本質。思考遇到迷惘時,回想最初的感受,往往能夠開啟一條意想不到的道路。



思考方式8 表達要由難至簡  
把困難的概念說得簡單,能夠讓思考更加深入。此外,單純簡單的思考方式才能對現實世界有所助益,當你將思考傳達給他人時,也能夠發揮力量。

將困難的事做得簡單,將簡單的事做得深奧,將深奧的事做得愉快,將愉快的事做得認真。
當我們聽到困難的說明時,請勿自以為懂。要試著訓練自己,用簡單的話重新表達,應該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懂了。


思考方式9 思考與行動並進   
採取行動,或是長坐思考,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:是透過實踐來思考策略,或是純粹只是思考策略而已。



思考方式10 運用動生反動原理
每當一個動作產生,必然會伴隨著產生相反的動作,也就是可稱為「反作用」的反動。事物必有另外一面,因此試著由反方向角度切入觀察,也有其必要。


思考方式11 嘗試套用三種理論


思考方式12 將問題區分為三大因素
「三」是具有安定感的數字,適宜用來整理或簡化事物,例如:固體、液體、氣體;正、反、合。



思考方式13 思考方式比答案更重要
只想盡早得知答案的人,絕對無法培養出思考能力。面對問題時,首要工作不是取得現成的解答,而是找尋思考的材料,養成用自己頭腦思考的習慣。

2011/10/30

背面

2011/10/15

高拜石(1901~1969)










喬治 勃拉克(Georges Brapue 1882—1963)訪談摘要



畫者對使用的素材和自己,要有一份忠誠,繪畫才不會墮落衰頹。

我必須創造出一種新的美。這種美在我看來就是體積、線條、塊、面和重量,並且通過這種美來表達我的主觀感受。

我不相信任何單一的事物。我不相信這個或那個。我不相信事物本身,我只相信它們彼此的關係、它們所在的環境,環境賦予事物真實性。~事物要存在則必先與你、或與彼此發生關係。

我的看法是使物體擷取環境、情況所賦予的生命,讓環境為它們盡一份力。

一切事物皆由關係而來。男女關係造就了孩子的生命,藝術家和題材也是一樣,兩者結合便造就了畫,但沒有人要看藝術家或題材,它們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兩者發生關係後產生的畫。

當理念消失,畫作就完成了。作品的理念,就像造巨型船隻所用的活動船架一樣,船建好後,漂浮起來,船架便成為廢物,被人遺忘。繪畫作品的理念也是這樣。你用理念去經營去引導,當你的畫夠力夠結實,它便自行發展;它已漂浮起來,不再需要理念去支持,像船一樣擺脫束縛,展開自己的生命。

完成的畫真正保有的,不是理念,而是從觀眾和畫作的關係,兩者合力造成的東西。觀者每看到一件東西,便使它成為自己的;他將自己的慾望、自己的需要加諸於它,使它變成全然不同的另一件東西。觀者的想像力,使藝術家對作品的控制蕩然無存;但反過來說,這也就是美之所在。

藝術家的目標,不該是去說服人,而是要引發人去思考。我不要求他們有什麼確切的見解,但只要我的畫能使他們思考,去想一下,就非常好了。我的生命進入畫中,看畫的人也是一樣;對他來說,唯一重要的是他自己在畫的觸發下會生出什麼;他生命的泉源盡在於此。

藝術家的個性如果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,是很好的,但絕不能刻意去挖掘。任何事物一旦變得刻意不自然,就危險了。

當藝術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才華,他便危險了。我很怕才華,因為它來自學習,如果一再不斷地引用,變得唾手可得,往往使人對許多事物不再敏感。人應該超越才華,更上層樓。事實上,這對才華之外的東西的尋求,就是我們這時代的標誌,和十六、十七世紀的風氣恰恰相反。在文藝復興時期,畫家只做他們知道如何做的事,他們大量觀察揣摩,但從不做他們不知如何做的事;他們沒有超越自己才華的局限。

2011/08/05

Anthony Caro(1924~)

Caro:「我意識到拋棄歷史並不會有什麼損失……
美國人讓我看到沒有障礙和規矩……
當了解到雕塑或繪畫的唯一限制是,是否它實現了自己的意圖,
而不是是否它是‘藝術‘時,你會感到極大的自由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1/07/18

<天才費曼>摘要 潘恩典/譯

我也不清楚我的動機。對我而言,探究自然的秘密當然是一大樂事。我想我很喜歡炫耀──也許是想證明自己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,以凸顯出自己聰明過人。也許是這樣吧。我也不清楚。反正我就是很喜歡研究問題。

不論你提出什麼題目,我都很樂意試試。但問題必須和數學或理性分析有關。我不喜歡一些問題,如一九五三年的板球冠軍是誰──這些問題既做作又沒深度,因為它們是關於人世間的瑣事。如果要我求一的立方到n的立方的總合的公式,或其他的東西,這我就很有興趣了。

我在物理界的工作之一,就是征服某項被其他人視為無法解答的問題(我認為他們都比我聰明──他們都具備我所沒有的數學知識,如群論),我只能假設自己有一項秘密武器:我有套與眾不同的思考模式。因為如果我採用他們的思考模式,我一定解決不了問題,因為他們早已想過這些方法了;如果可以,他們早就想到答案了。因此我不能因循既有的方法。我只能騙我自己比別人多了一項優勢,我敢從二維觀點著手,或者我有套別人沒有的數學技巧或某種天份,因此我不必採用群論。我靠著這種自我催眠激勵自己。我知道這可能是錯覺,但我不在乎──我只是努力讓自己相信我是個得天獨厚的人。

舉例而言,在研究量子電動力學時,我想到電子本身並不會運動,它一定和遠方的物體有直接互動。根據這項假設,我在很年輕時就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;當時其它的物理大師也正在鑽研這個問題。我告訴自己:「他們的方向錯了,我的方向才是對的。」最後,我放棄了我最初的假設,也就是電子本身並不會運動;但因為我研究得很認真,因此我也有些發現。只要我能驅使自己朝某個方向努力,其他的都不成問題。就算它是個幻覺,但它仍是我的動力,並帶我渡過低潮期。

這就像非洲土人作戰前的儀式──他們會先聚在一起,邊擊鼓邊跳上跳下,激發戰鬥的意志。我也一樣,靠自言自語激發自己的意志:「他們是這樣做的,但我要那樣做。」接著,我就充滿鬥志地展開工作了。

178179


我們來自何處?未來將何去何從?宇宙有何意義?如果你以為科學能回答這些問題,你很可能會大失所望,最後只好相信超自然的答案。科學家怎麼可能會相信超自然的答案;這是不可能的事。

我們科學家只會做一件事:探索──我們只會竭盡所能地發掘自然的秘密。有人問我:「你在尋找物理的最終定律嗎?」不,我只是想更了解宇宙。如果宇宙中有個單純、基本、無所不包的定律,那我很樂於去發現它。如果宇宙像是一個洋蔥,我們在揭開層層面紗後,仍無法一睹它的盧山真面目,這也是沒辦法的事。不管結果是什麼,它就是自然之道。自然該是如何,它就是如何。因此我們在探索自然時,不應該預設立場,只能努力地發掘更多真相。

如果你以為科學可以解答某個深奧的哲學問題,你可能又錯了──就算你對自然的了解更透徹,你也未必能找到某個問題的答案。但是我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,並不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;我只想更了解宇宙。我發現的越多,越能體會宇宙之美。我喜歡發掘真相。

304